急求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后感.

问题描述:

急求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后感.
要更确切点的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当代作家张洁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委婉的文笔,伤感的色彩,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从主人公的女儿珊珊的角度,讲述了身为作家的母亲钟雨和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之间的刻骨铭心,而又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小说主人公钟雨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理想的婚恋生活的向往和希冀,在物欲横流、情爱泛滥的当代,尤其显得清新纯白而脱俗高雅.
小说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人的最高境界的向往.作为母亲的钟雨在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之时对于自己的女儿的担心是:女儿能不能遇到合适的终身伴侣?而不是能不能嫁出去!“你要吃不准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我看你就独身生活下去,也比稀里糊涂的嫁出去要好得多!”这样的话在现在看来,这位母亲是相当不懂情理的,甚至有点不可理喻的.但是继续看下去便会知道母亲的这番话才是真正作为母亲切身为女儿担心着想的心情.钟雨因年轻时不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没有体会过深刻的爱是什么,在择偶时仅注重外表的追求,与珊珊的父亲—一个相当漂亮的、公子哥儿似的人结合,终因志趣迥乎而离异,带者女儿过着寡居生活,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常为自己曾追求过那种浅薄而无聊的东西感到害臊.而那位领导干部,三十年代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一位老工人为掩护他而牺牲了,撇下了无依无靠的妻子和女儿.处于道义,责任,阶级情谊和对死者的感念,毫不犹豫地娶那位姑娘为妻,日子过得平淡、从容的日子.可是沧桑之后的重逢,由于她对他的崇拜和他对她的欣赏,彼此之间有了一种克制与理智的永恒.这种矢志不渝而又充满理智的爱,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要热爱生活,有事业心,要坚持人的尊严,懂得彼此理解与尊重.从女儿珊珊的视角来看:“现在回想起来,他准是以他那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动了母亲的心.那强大的力量来自于他成熟而坚定的政治头脑,他在动荡的革命时代出生入死的经历,他的活跃的思维,工作的魄力,文学艺术上的素养……而且说来也奇怪,他和母亲一样喜欢双簧管.对了,她准是崇拜他.她说过,要是她不崇拜他,那爱情连一天也维持不了.”显然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割舍着他们刻骨铭心的爱,苦苦地相思,深深的爱恋,直到生命的尽头.这种爱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这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主人公钟雨的情缘仿佛向我们讲述了爱的真谛:爱情只要得到了呼应,就是“最完美”的.与钟雨高尚的精神境界相比,那种没有爱情基础的、只为婚姻而厮守的家庭生活是多么的暗淡无光!那种只为了填补心灵空虚而俯首可拾的爱情又是多么的肤浅!小说中,主人公钟雨对爱情的追求与克制、希望与痛苦的感情冲突,又似乎说明了“高尚的生活是受爱的激励,并由知识引导的生活.”这样的境界让我们中的多少人为之汗颜.作者用了委婉细腻的文笔,富有诗意般的感情描写,使读者也能在小说中得到共鸣而为之感动不已.
有人说世间的一切时机不到时你是不会体会得到的,而到了能够让你领悟的那一刹那,就是你的缘分.有缘份的人,总是在花好月圆的时候相遇,在刚好的时间里明白应该明白的事,才能在刚好的时刻里说出刚好的话,结成刚好的姻缘.但是这种有缘有分的事太少,无缘的人,总是要彼此错过了.遗憾的是,在沧桑过后才会明白,人生竟是一场有规则的阴差阳错,一切的落魄惆怅只能在流逝的时光里品味创伤.就像《长恨歌》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憾打动了多少有情人的心一样,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有灵犀二十多年,苦盼相逢相见,却始终没有走到一起.正是这种遗憾,才使那份爱更加刻骨铭心.作者在钟雨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们曾淡淡地微笑着,象两个没有什么深交的人,为的是尽力掩饰我们心里那镂骨铭心的爱情.那是一个没有一点诗意的初春的夜晚,依然刮着冷峭的风.我们默默地走着,彼此离得很远.你因为长年害着气管炎,微微地喘息着.我心疼你,想要走得满一点,可不知为什么却不能.我们走得飞快,好象有什么重要事在等着我们去做,我们非得赶快走完这段路不可.我们多么珍惜一年中唯一的一次‘散步’,可我们分明害怕,怕我们把持不住自己,会说出那可怕的,折磨了我们许多年的那三个字:‘我爱你’.除了我们自己,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会相信我们连手也没有握过一次!更不要说到其他”.如果他们没有高尚的人格,如果他们不懂别人的痛苦,只为满足自己的幸福;如果他们想得到的是一份肤浅的浪漫,永恒便再也无从谈及.主人公钟雨在平淡宁静的生活中,在岁月的流逝中,以忧伤的美丽结成高尚的情愫,用理智的情感造就遗憾的永恒之美.他们没有携手人间,看似遗憾,却是一种精神的完美结合.
尽管当代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精神和感情世界越来越丰富,可心中美好永恒的东西却越来越少.那种古典的执著爱情,已经在现实社会的功利中消失殆尽了.陆游和唐婉的幽怨已催不下现代人麻木的泪水,就连梁山泊和祝英台的执著坚定也不能引不起更多人的共鸣.因为世俗功利现代人的情和爱几乎都是建立脆弱的基础上的.而主人公钟雨,却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和情操守着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情角落.怪不得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人崇尚执著,而是几乎没有人能达到执著的境界.”二十年的风风雨雨,竟丝毫没有动摇她心中的梦想,外面的世界也并非不精彩.因为这种执著与牵挂,她的心总能被那种心灵上的充实填得很满,从未对“任何一个够意思的求婚者”动过心,对那些“说不出是善意的愿望和恶意的闲话”总是能淡淡的付之一笑.在她溘然长逝后,女儿捧着她那本题着“爱,是不能忘记” 的笔记本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我真不知道,妈妈,在她行将朽木的那一天,还会爱得那样沉重.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是镂骨铭心的.我觉得那简直不是爱,而是一种疾痛,或是比死亡更强大的一种力量,假如世上真有所谓不朽的爱,这也就是极限了.她分明至死都感到幸福:她真正爱过,她没有半点遗憾.”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后一页日记上的文字竟是:“我是一个信仰唯物主义的人,现在却希冀着天国,倘若真有天国,我知道,你一定在那里等待着我.我就要到那里去和你相会,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再也不会分离.再也不必怕影响另一个人的生活而割舍我们自己镂骨铭心的爱.亲爱的,等着我,我就要来了---”这样的执着怎不使读者为她黯然泪下? 作者利用女儿珊珊的视角充分地描绘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成功地让读者相信只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缺巫山不是云.”才是钟雨执着的最贴切的形容.
张洁的这篇小说向我们读者细腻地讲述了关于爱情的境界、遗憾和执着.虽然我们会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黯然神伤,但是在小说的最后作者还是把希望留给了读者.小说是以珊珊的疑问作为开头的“倒是我自己拿不准主意要不要嫁给他.因为我闹不清楚我究竟爱他什么,而他又爱我的什么?”.而小说最后又用了珊珊的自己的结论作了结尾“别管别人家的闲事吧!让我们耐心地等待着,等着那呼唤我们的人,即使等不到也不要稀里糊涂的结婚!不要担心这么一来独身生活会成为一种可怕的灾难.要知道这兴许正是社会生活在文化、教养、趣味等等方面进化的一种表现!”这样类似自问自答式的首尾呼应,让读者在了解到这样的伤感故事后,又不禁在珊珊身上看到了几许希望.或许珊珊正是主人公钟雨爱情希望的化身,她身为女儿一定能感知到母亲爱情的力量和对自己的关怀,母亲的故事也激励着她更好地面对日后生活.作者透过了珊珊这个人物的感概向读者表达了对社会、对人们的美好愿望,向广大读者释放了冲破旧意识,建立新的社会生活观念的强烈呼声,这无疑是张洁这篇小说的最大亮点.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