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周国平面对苦难完整全文

问题描述:

求周国平面对苦难完整全文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面对苦难四题
  周国平
  (1945- ),中国当代学者.本文选自周国平《人生哲思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题目为编者所加.
  1. 面对苦难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我们总是想,今天如此,明天也会如此,生活将照常进行下去.
  然而,事实上迟早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打断我们业已习惯的生活,总有一天我们的列车会突然翻出轨道.
  “天有不测风云”——不测风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把自己独独看做例外.
  人生在世,总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难,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所以,不论谁想从苦难中获得启迪,该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机会和材料的.世态炎凉,好运不过尔尔.那种一交好运就得意忘形的浅薄者,我很怀疑苦难能否使他们变得深刻一些.
  我一向声称一个人无须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人生的悲凉,现在我知道,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幸福的反面是灾祸,而非痛苦.痛苦中可以交织着幸福,但灾祸绝无幸福可言.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无聊.可是,当我们从一个灾祸中脱身出来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是幸福的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大难不死”即福,何须乎后福?
  2. 苦难的价值
  人们往往把苦难看做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当然,苦难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有一种挑战的快感,而我们忍受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也是完全消极的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仅仅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鲜明感觉.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现乃至最高的实现,因此苦难与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我相信,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多数时候,我们是生活在外部世界里.我们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厄运时,我们忙碌的身子停了下来.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做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人生固有悲剧的一面,对之视而不见未免肤浅.当然,我们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红尘.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至于说以温馨为一种人生理想,就更加小家子气了.人生中有顺境,也有困境和逆境.困境和逆境当然一点儿也不温馨,却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斗,也引人彻悟.我无意赞美形形色色的英雄、圣徒、冒险家和苦行僧,可是,如果否认了苦难的价值,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了.
  领悟悲剧也须有深刻的心灵,人生的险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有的人一生接连遭到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巨大的内心悲剧.
  欢乐与欢乐不同,痛苦与痛苦不同,其间的区别远远超过欢乐与痛苦的不同.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来说,欢乐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账本上没有支出.这种人尽管敏感,却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在他眼里,现实生活中的祸福得失已经降为次要的东西,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了补偿.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赌场上输掉的,却在他描写赌徒心理的小说中极其辉煌地赢了回来.
  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
  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素质大致规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则会把人击碎.
  这个限度对幸运同样适用.素质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难,也能承受大幸运,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兼毁于两者.
  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3. 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
  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譬如失恋,只要失恋者真心爱那个弃他而去的人,他就不可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但是,同为失恋,有的人因此自暴自弃,委靡不振,有的人为之反目为仇,甚至行凶报复,有的人则怀着自尊和对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其间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异.当然,每个人的人格并非一成不变的,他对痛苦的态度本身也在铸造着他的人格.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
  凡苦难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丧失了某种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人生中毕竟还存在着别的一些价值,它们鼓舞着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难.譬如说,一个失恋者即使已经对爱情根本失望,他仍然会为了事业或为了爱他的亲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种苦难,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着其余一切价值的毁灭,因而不可能从别的方面汲取承受它的勇气.在这种绝望的境遇中,如果说承受苦难仍有意义,那么,这意义几乎惟一地就在于承受苦难的方式本身了.弗兰克说得好: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
  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项巨大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这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都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和展示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
  可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漠无际的苍穹.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感.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时,当庞贝城庞贝城:意大利坎佩尼亚的古城,位于意大利南部维苏威火山东南麓,公元79年被火山喷发物掩埋.城市被毁时人口约25000.该城是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海港.居民被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吞没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呢?地震、海啸、车祸、空难、瘟疫、绝症……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敌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愈发感到了生命的卑微.没有上帝来拯救我们,因为这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下的.我们愤怒,但无处泄愤;我们冤屈,但永无申冤之日;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
  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神=虚无)面前的尊严.
  面对无可逃避的厄运和死亡,绝望的人在失去一切慰藉之后,总还有一个慰藉,便是在勇敢承受命运时的尊严感.由于降灾于我们的不是任何人间的势力,而是大自然本身,因此,在我们的勇敢中体现出的乃是人的最高尊严——人在神面前的尊严.
  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佛的智慧把爱当做痛苦的根源而加以弃绝,扼杀生命的意志.我的智慧把痛苦当做爱的必然结果而加以接受,化为生命的财富.
  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
  人们爱你,疼你,但是一旦你患了绝症,注定要死,人们也就渐渐习惯了,终于理智地等待着那个日子的来临.
  然而,否则又能怎样呢?望着四周依然欢快生活着的人们,我对自己说:人类个体之间痛苦的不相通也许正是人类总体仍然快乐的前提.那么,一个人的灾难对于亲近和不亲近的人们的生活几乎不发生任何影响,这就对了.
  幸运者对别人的不幸或者同情,或者隔膜.但是,比两者更强烈的也许是侥幸:幸亏遭灾的不是我!
  不幸者对别人的幸运或者羡慕,或者冷淡.但是,比两者更强烈的也许是委屈:为何遭灾的偏是我!
  对于别人的痛苦,我们的同情一开始可能相当活跃,但一旦痛苦持续下去,同情就会消退.我们在这方面的耐心远远不如对于别人的罪恶的耐心.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罪恶仿佛是命运,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痛苦却几乎是罪恶了.
  我并非存心刻薄,而是想从中引出一个很实在的结论: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在多数情况下,同情伤害了痛苦者的自尊.如果他是强者,你把他当弱者来同情,是一种伤害;如果他是弱者,你的同情只会使他更不求自强,也是一种伤害.
  不幸者需要同伴.当我们独自受难时,我们会感到不能忍受命运的不公正甚于不能忍受苦难的命运本身.相反,受难者人数的增加仿佛减轻了不公正的程度.我们对于个别人死于非命总是惋叹良久,对于成批杀人的战争却往往无动于衷.仔细分析起来,同病相怜的实质未必是不幸者的彼此同情,而更是不幸者各以他人的不幸为自己的安慰,亦即幸灾乐祸.这当然是愚蠢的.不过,无可告慰的不幸者有权得到安慰,哪怕是愚蠢的安慰.
  如同肉体的痛苦一样,精神的痛苦也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每人也必须独自承担自己的那一份痛苦,这痛苦并不因为有一个难友而有所减轻.
  4. 不美化苦难
  痛苦使人深刻,但是,如果生活中没有欢乐,深刻就容易走向冷酷.未经欢乐滋润的心灵太硬,它缺乏爱和宽容.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浪漫主义在痛苦中发现了美感,于是为了美感而寻找痛苦,夸大痛苦,甚至伪造痛苦.然而,假的痛苦有千百种语言,真的痛苦却没有语言.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我厌恶那种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蔑视他们一路旗开得胜的骄横,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我们不是英雄.做英雄是轻松的,因为他有净化和升华;做英雄又是沉重的,因为他要演戏.我们只是忍受着人间寻常苦难的普通人.
  张鸣善《普天乐》:“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风雨儿难当!”这三句话说出了人们对于苦难的感受的三个阶段:事前不敢想像,到时必须忍受,过后不堪回首.
  一个经历过巨大灾难的人就好像一座经历过地震的城市,虽然在废墟上可以建立新的房屋和生活,但内心有一些东西已经永远地沉落了.
  许多时候人需要遗忘,有时候人还需要装作已经遗忘——我当然是指对自己,而不只是对别人.
  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切,我甚至敢于深入到悲剧的核心,在纯粹的荒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出现奇迹般的变化.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我的确相信,每一个人的心灵中都有这样的暗流,无论你怎样逃避,它们都依然存在,无论你怎样面对,它们都不会浮现到生活的表面上来.当生活中的小挫折彼此争夺意义之时,大苦难永远藏在找不到意义的沉默的深渊里.认识到生命中的这种无奈,我看自己、看别人的眼光便宽容多了,不会再被喧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例2的第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