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方特色民居有什么

问题描述:

各个地方特色民居有什么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北京四合院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经过明清的不断完善,终成典型格局.四合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围合成“口”字形.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2.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以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永定的土楼极具特色,方、圆、八角和椭圆形皆有,主要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数量多,规模大,造型美.曾有人形容其圆形者有如天外飞碟.
  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坚固、安全、封闭,又有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且冬暖夏凉、防震抗风.
  3.皖南民居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居特色鲜明.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还与明清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和高雅超脱文化相辉映,使皖南古民居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4.窑洞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5.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6.干栏式民居
  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处在热带雨林区,其传统民居大多为适应环境的干栏式.干栏式民居基本使用木料建造.
  所谓干栏,就是把住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不住人或作牲畜圈之类用.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河姆渡人就已经能够建造干栏式房屋了.《新唐书•南蛮传》:南平僚东踞智州,户四千余,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南平即今南川、綦江一带.
  7.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8.藏族碉房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其中又以碉房最富北方情韵.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
  9.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哈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质点位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