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问题描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0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摘要]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新课标的理解“失当”,练习被弱化,语文教学走向“消解语文”的误区.正确认识练习,树立科学的练习观,优化基础性练习和渗透发展阅读能力练习的内容预设,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关键词]课堂练习 优化预设 有效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达到学语文——做语文——会语文——用语文的目的.在当前减负增效,向课堂要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的大背景下,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练习的预设、实施、反馈、矫正,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清醒认识当前语文课堂练习的现状,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前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六个方面.对于以上六点,我们认为,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在对前三者的教与学的反复实践中,达成对后三者的培养目标.而知识、语言材料、技能的获得和提升都离不开训练,也就是练习.可是,近几年,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多种理念急剧交汇,使得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对练习的认识,就曾一度迷失,谈“练”色变,认为练习就是应试教育,练习就是“题海战术”,练习就是机械、重复、刻板教条,练习就是不人文等等.所以,在教师内心对练习的重视不够,为创新而反传统,彻底与传统决裂,致使传统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得不到继承与发扬.在实际的操作中,更是不断弱化练习,不断挤压、蚕食练习的空间,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充斥着形式至上和虚浮的情绪,“泛人文”盛行,语文教学走向了“消解语文”的误区,语文不像语文,学生不愿意学语文.二、准确理解,科学定位,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基础 其实,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它的附庸.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储备知识,理解与巩固知识,从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训练思维,形成能力;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深化认识,升华素养.科学的、有效的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20世纪语文教学“低效”的“百年难题”.我们学校将“练习的有效性策略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就是想通过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从练习的层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应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传统的练习仅是对教学的补充,对知识的机械的强化训练,方式陈旧、呆板以及大量无味的重复练习的因素,更多要求的是规范、统一,结果是学生缺少一种灵性、活泼、有趣的学习,倍感语文学习的枯燥,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课堂练习,不是为难学生,不是为了考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应重在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成性、发展性训练.形式上,应从传统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转向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层次上,因人而异,体现差异,分层要求,尽量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力求人人都有信心“动”起来;内容上应从侧重“温故”转向“探究创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 在诸因素中,练习内容的选择、确定与框架构建,直接决定了练习的含金量,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一环.三、积极创新语文课堂练习的预设策略,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关键(一)、基础性练习预设 要完成语文课程积累的任务,基础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其预设首先要体现针对性,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整理工作,从浩繁的材料中筛选出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从“读一读,写一写”和课文注释中筛选出重点生字、词,要求学生当堂练习注音,解释,完成识记,积累;在学习应背诵的经典名篇时,探讨或直接教给方法,要求学生练习背诵,当堂完成积累;有意识地选择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或正面强化,或反面设陷,强化印象,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如形似字、同音字、同义词辨析、成语运用、朗读节奏划分等;其次,与教材紧扣的基础练习要力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体现出多样性和趣味性,这样的练习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做好记.教师要处理好基础性练习的预设,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还需要博览群书,注重积累,掌握丰富的练习素材,这样才能优化组合,推陈出新.面,应注意涵盖语音、字形、词义、成语积累与运用、句子、朗读、文言文常用实虚词积累及句子翻译、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等.好的内容需要科学多样的形式来突破,如同样是语音练习,可以变换成三种形式: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项;如成语的积累,可以设计为明出处、讲故事、同义比较、接龙等;枯燥的知识还可以以猜谜、对联、编故事和编顺口溜等形式来完成,如标调口诀、“而”字的用法与含义用故事的形式展示等.学生为能求“解”,愿意去讨论,去寻求答案,学习就非常主动、有效.(二)、渗透发展阅读能力的练习预设 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占有较大比重.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部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可见,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所以,强化渗透阅读能力的练习,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1、以教材文本为例子的阅读练习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师生通过学习教材提供的文本,与文本对话,悟法,得法,从而达成目标.练习在这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如教读《杨修之死》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概括“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情时,就可以将练习设计为:用编回目的方式,为这几件事情各加一回目,交代事件原委,凸显人物性格.再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种练习的好处在于既有一定的深度,也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有积极性.教者选择较为精当的回目板书下来,整个故事情节就一目了然了,分析情节结构也就变得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利用板书,可顺利理出小说线索,学生对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下一步深入解读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后来的教学变得轻车熟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些练习其实就是在培养和训练整体感知、把握要点、筛选信息、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长久坚持,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在教一些比较枯燥的文章时,更应把练习看作是深化文本阅读的有效载体.如在学习《不求甚解》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初步接触驳论文,对作者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练习:引导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通过这样的练习方式,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就比泛泛的讲解要来得直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举多得,兴味盎然.2、拓展、延伸阅读练习 “教材无非是例子”,用教材教,最终要从走进文本到跳出文本.因此,要拓展思路,把对学生的语文训练适时延伸、拓展到课外.一般说来,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布置拓展练习,扩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提高语文学习的深度.如学习了《雨说》一诗,就可以以“雨”为话题,让会写诗的写几行小诗,擅长写散文的写一个散文片段……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参与面与参与效益;二是安排延伸阅读练习,设计、推荐、要求完成阅读体同法异的文章,这是一条帮助学生走向广博与精深的有效途径.如学习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前,由于这是初中阶段单独安排的唯一一个议论文单元,学生所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很少,或很不成体系,教师就可以在新课学习之前安排一次阅读拓展练习,选取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如《谈骨气》,将议论文知识融合到习题中去,学生通过练习,通过全班的交流,教师的引导、订正,将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等知识点形成一个体系,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就储备了有关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学习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后,可以为学生推荐《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一文,设计一组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深化,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再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西湖的雪景》. 要说明的是,拓展阅读练习的功效不是即时的、显性的,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健全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它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气馁甚至放弃. 当然,仅仅作好练习的内容预设,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整体,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切入时机的选择、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切入时机,有预先铺垫,中途强化、典型矫正、拓展延伸等选择;呈现方式,可以书面练习与操作练习、口头练习相结合;个体练习与团队练习相结合;收敛性练习与开放性练习相结合;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等.如此种种,不是几句话或一、二篇文章能够阐述清楚的.但只要老师们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练习观;平时用心收集,建立题库;注重筛选整合,科学预设;精心实施,强化反馈和矫正,努力做到环环相扣,互相呼应,共同作用,就能逐步优化,逐步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明矾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