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时事新闻杂感!必须要最近的,不然不真实,别弄个2010年的来.2011年2月里的!读报看新闻写的杂感,写出对一件事

问题描述:

求一篇时事新闻杂感!
必须要最近的,不然不真实,别弄个2010年的来.2011年2月里的!读报看新闻写的杂感,写出对一件事的看法或见解.600字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南方周末《年轻人,到“体制内”去》读后感
在《年轻人,到“体制内”去》的导语部分,有这样一句话——
“南方周末记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2008、2009届毕业生中各随机抽取两个班级作为样本,发现近九成的学生都报考了国考.”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国考热”么?我认为不能,我觉得“国考热”本身就是一个不太经得住推敲的概念.
还是从我和我身边的同学朋友说起.我是前年参加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前我去听了一个公务员考试讲座,记得那个讲授人对在场的同学们说了这样一番话——
同学们,公务员考试可能会改变你们的一生.可是你们想一想,你们多数人为了这场考试准备了多久?准备一年的请举手,准备了半年的请举手,准备了三个月的请举手,准备了一个月的请举手,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请举手,没有准备的请举手.
如果我说举手的人依次递增,那有些夸张了.但很明显的是,多数人对于国考其实并不上心,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好像凑热闹一般——既然大家都考,那我也报一个.中国人是喜欢考试的.假如现在外企也搞一个联合选拔考试,我想也会人潮汹涌,难不成我由此认定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外企热”?很多时候,这热那热不过是媒体自我塑造出来然后又用来自我证明的.这是我认为即使九成学生都报考也不能认为国考就成畸形热门选择的第一条理由.
第二条理由还是从我自己说起.硕士毕业前,我就做了两件事,一是考公务员,二是考博士生.多数同学不会像我这么愚蠢,他们有各种各样应聘机会.那么,假如我同样发起一个调查,调查一下大学生向各类企业投简历的比例,抛去我这样没有什么行动力的二百五,那恐怕也可以得出一个类似九成的数字.这样的调查有意义么?
简单来讲,我认为南周记者的随机抽样结果(当然了,我很好奇南周记者是怎么抽的)没有说服力、“国考热”不太经得起推敲的原因是:第一,多数人参加国考态度并不认真,抱着是打酱油的心态;第二,多数人是把国考作为众多工作选项中的一个,并没有更为特殊、认真地对待国考.
那种非公务员不工作的人是极少数.与其杜撰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国考热,倒不如平和一点,描述一下大学生找工作的市场是多么繁荣,干啥的都有.当然,这是一句废话,而且一旦写不好就成了CCTV式的歌功颂德.南周记者的心态从来都和我不一样,他们是要以出奇出新为第一要务的,我不敢奢望他们会做这样的事情.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解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