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碳酸钠、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不助燃 3、二氧化碳的密度>空气,所以二氧化碳沉底使得底下的蜡烛先熄灭 1)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
-
因为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但由于热胀冷缩,蜡烛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变大,密度变得比空气的小,会聚集在烧杯的上方,使上层蜡烛先熄灭,下层蜡烛后熄灭.故填:上层蜡烛先熄灭,下层蜡烛后熄灭;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但由于热胀冷缩,蜡烛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变大,密度变得比空气的小,
-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5.5g+25g-28.3g=2.2g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73 44x y 2.2g106/x=73/y=44/2.2gx=5.3gy=3.65g(2).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 5.3g;(3).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65g/25g*100%=
-
理论上不会发生什么,他们都太浓了但还是不要去实验,太危险了浓盐酸如果挥发,浓度降低,那你把硫酸倒进去,简直是宇宙大爆炸,危险的紧
-
需要一只玻璃杯一支蜡烛 2食醋3纯碱将蜡烛放到杯子中,点燃.倒入食醋和纯碱反应(不要淹没蜡烛)食醋和纯碱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还有一个方法,将被子倒扣,封住点燃的蜡烛,等一下就会熄灭,这是最快的方法.
-
C.因为锌粒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和氯化锌,所以会有大量气泡冒出锌和盐酸反应,锌把H置换出来,形成H2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2+H2(气体符号)
-
有气泡产生
-
1.实验现象是粉末溶解(本应该有的物理现象)和有气泡放出(化学现象)2.吹灭的时候可以看到微小的黑色固体飘飞上诉过程中1.发生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碳酸钠粉末的溶解,玻璃杯的壁发热化学变化是放出了气体2.物理变化是:蜡烛溶解出现烛油滴落化学变化是:蜡烛燃烧放出气体,且还有微小的黑色C粒飘出
-
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
-
1.碳酸钠粉末(纯碱,苏打)溶解,不会放出气体 化学变化(弱碱盐与弱酸反应)2.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 物理变化 部分蜡烛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 化学变化 当然,蜡烛不完全燃烧,会出现白烟 化学变化
-
粉末溶解并冒泡溶解---物理 食醋与粉末反应出现气泡---化学
-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生成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热
-
1,无色气泡(二氧化碳)2,无色气泡(氢气)3,蓝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铜)4,黑色固体(氧化铜)
-
随着蜡烛的燃烧,杯子中的氧气越来越少,蜡烛的火焰会逐渐熄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使杯子内的气压减小,水就会进入杯子,液面上升;故选D.
-
D 、火焰逐渐熄灭,杯子内液面上升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液面上升、氧气浓度减小蜡烛熄灭 再问: 为什么因为吸收,液面上升,而且氧气浓度怎么减小了 再答: 吸收增加液相的质量液面上升 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氧气减少
-
OK1: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0.现象为有气泡产生,且难溶物质部分溶解.2:滴入稀盐酸至A点时,盐酸的物质的量等于CaCO3粉末的物质的量一半,没有完全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0,溶质只有Cacl2,有一半CaCO3粉末未溶解
-
HCl的质量=50*7.3%=3.65克Na2CO3+2HCl=2NaCl+CO2+H2O106 73 117 44Z 3.65 X YX=5.85克Y=2.2克Z=5.3克溶液的质量=45+7.2+50-2.2=100克溶质的质量=7.2-5.3+5.85=7.75克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7.75/100=7
-
2.m(co2)=100+12-107.6=4.4g V=4.4/1.977=2.23L设参加反应的CaCO3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气标) 100 44 x 4.4g 列比例式得x=10g 10/12*100%= 83.3% 答:.3.解160*80%=128t 设要一氧化碳
-
解析:这是一道科学探究型试题,要求同学们在完成森尼别分析气体的实验时,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关键是要明确怎样收集产生的氧气,又怎样确保产生气体能够比较集中,以便于收集.(1)将倒置的漏斗罩在绿叶上,用一支盛满水的试管倒插在漏斗颈部.当试管内收集到一定量气体时,在水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直立后松开拇指,立即将带火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