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当今社会存在的环境问题,包括人文和自然环境,并阐述环保的意义?

问题描述:

列举当今社会存在的环境问题,包括人文和自然环境,并阐述环保的意义?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1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保护生态 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环境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它涉及到国民经 济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正在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及传统经济 发展模式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并促使人类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发展模式由此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作为 一种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其追求的是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和 谐共存、协调发展.当前,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其影响范围的日益扩大, 环境因素开始广泛渗入到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秩序、国家安全与外交等经济、政治领域,环境问题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关系的走向产生 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环境大国,既面临着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又面临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国际压力.面对如 此严峻的形势,我国应如何既立足国内,又面对世界,走一条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呢?试图对此问题进行解 ...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一方面人类受到不断变化的地球系统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度影响着地球系统.现在人类活动正从各种尺度(局部的、区域的、全球的)改变和开发利用地球的物理、化学、生物环境.要了解人类是怎样与地球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是如何影响地球环境,就需要对地球系统有全面的了解.详细掌握地球各种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的知识,对于实现国家未来繁荣和人类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目前世界地球科学研究正从传统的地学向建立地球系统科学新的知识体系转变,地球系统已成为地球科学解决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科学基础.研究地球系统的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逐步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当今资源和生态方面的问题已危及到了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利用地球系统科学的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管理自然环境和资源,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国土资源工作要加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建立新的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还相当大,加大这方面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势在必行.
  重大环境问题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地球系统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地球整体.它包括了自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的十分广阔的范围,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其间存在着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观点认为,全球变化是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地核、地幔、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包括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与反馈的结果,对这些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的科学认识需要将地球作为一个统一的动力学系统来研究.因此,要解决当代资源环境重大科学问题就需要把地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子系统组成的连续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并运用一般系统论的原理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
  从1983年美国宇航局首次提出“地球系统科学 ”概念到现在短短的20年中,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国际地学界和各国地学发展的主要科学目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学部最近一份战略报告中明确指出:“地学的科学挑战在于了解和预测地球系统内物理子系统、生物子系统和人类子系统的基本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日本最近拟实施的“预测地球变化”计划强调要对地球系统各种过程进行研究、观测和模拟.英国在“1994-2000年地球科学战略”中也提出它的战略目标是要了解关于地球系统过程的知识和认识.
  今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它们所涉及的是人类与人类本身生命支撑系统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关系正日趋紧张.人类自身的活动正在威胁着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它不再只是局部的或区域的问题,而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虽然它产生于工业革命,但是,它真正引起世人的关注仅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这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就科学内容而言已远远超过了单一学科的范围,往往涉及大气、海洋、土壤、生物等各类环境因子,又与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密切关联.只有从地球系统的整体研究才有可能弄清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理解地球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才能减轻地球系统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减轻自然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提高人类对地球系统变化的适应能力,达到地球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当前,地球系统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强调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以服务于社会发展.
  当代重大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所造成的,其影响程度已接近自然变化,并正在继续加剧,从而可能对未来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长远的不可逆转的后果.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份改变,渔业产量下降等,而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由于全球变化的幅度已超出了地球本身自然变化的范围,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的预测,未来全球将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变暖.未来100年全球还将升温1.4-5.8℃,将给全球环境带来更严重的影响.假如这种态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地球最终将成为一个不适合人类和其它生命生存的星球.2004年美国五角大楼给美国总统布什提供了一份秘密报告,题目是《全球变化将会毁掉美国》,其核心内容是,在未来的20年里,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性的灾难,引发全球性的骚乱和核战争,会有数百万人死于全球变暖引起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到2020年,欧洲的主要城市将被海水淹没,英国将变成“西伯利亚”气候.因而气候变暖对世界的威胁超过了目前令美国不安的恐怖活动.气候变化不再是科学争论,而是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现在,连美国军方都在研究地球系统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足见研究全球系统变化的意义.
  丨_ Test 2008-12-25 21:22 检举
  全球性气候变化,对于陆地低的地方来说,那是灾难,那意味着国家的灭亡,人口的迁移.气候变化,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水资源的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土壤的变质,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下降,臭氧层,大气化学成份改变,渔业产量的减少,又对一些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岛屿将急剧减少,气候异常, 也会对两极的冰川产生恶性循环.
  总之,我们需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注意研究和防控好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对于建设“平安江宁”,服务“两个率先”,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这几年来,从我区出现的几次群体性事件来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主体的广泛性.一起群体性事件,往往聚集参与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主体的广泛性使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控制与及时处置显得格外重要.否则,将会需要牵扯很大的人力、物力和领导精力,做相当过细的工作、付相当的代价才能平息.二是类型的多样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呈现多样化.既有因土地征用引发的,又有因企业改制及劳资纠纷引发的,也有因环境污染或居住环境受破坏引发的,等等.类型的多样性,使我们在处置这些事件过程中,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利益的突出性.每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共性的问题都是与利益息息相关.当群众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有要求保护的权力,但往往在信上不信下、信大不信小、信闹不信息的偏差思想支配下,纠聚民众,群体上访,希望通过过激行为来获得解决.四是思想的复杂性.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每个人的利益神经都会受到触动,并最终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上反映出来,从而在人们的思想、心理、情绪上造成某种波动、失衡甚至冲突,一些合理和不合理的、合法和不合法的、正当和不正当的要求以及违法行为往往交织在一起,滋生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良倾向.五是危害的严重性.群体性事件干扰了机关正常秩序,牵扯了党政领导的工作精力,影响了交通和企业生产,极易扰乱人心.
  二、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因素之一.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整体结构、资源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以及身份结构都发生着重大转变.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利益的分化也会发生.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社会分化的加速必然会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中反映出来.人们受到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冲击,往往会诱发一些社会问题,甚至会引发某些群体性事件.
  群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法制观念淡薄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因素之二.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遇事都要求高透明度,对切身利益、权益保护的法律和政策都有研究.但是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一些群众误以为聚众闹事、集体上访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通过法律程序或者其他方式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群体性事件.
  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相对较弱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因素之三.当前,镇村两级基层组织对社会面的行政控制力是相对有限的,少数地方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或是知之不多,或是由于种种因素和制约久拖难决,一旦有了触发诱因,易形成群体性事件.
  三、群体性事件防范与治理的运作
  1.建立全面系统的防范机制.首先,建立区、镇两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两级中心专门从事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调研、督查等工作,履行对社会矛盾纠纷统一受理、统一登记、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和分流指派、协调调度、检查督办、管理监督的职权.其次,坚持每月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在每月的28日左右,区、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都对当月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并将排查出的情况汇总到区调处中心,经过梳理以后,将存在的问题明确相关地区、部门的责任后,形成月份报告,报送区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第三,完善信息网络.掌握灵敏信息是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各级职能部门分别建立起各层面的稳定工作信息员,形成一个网络,保证及时准确地获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才能做到未动先知,控制在先,处置主动,有效防范.第四,坚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领导信访接待,一方面能够直接、准确地听取群众反映的疑难问题,使一些问题能够直接答复和解决.另一方面遇有较为重要的问题能直接提交领导办公会及时研究,及时答复,不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能收到取信于民、密切干群关系的良好效果.第五,建立听证对话制度,对遇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出台或涉及当事人较多、影响较大的疑难矛盾纠纷,依当事人或相关部门的提出,可以举行对话听证会的方式进行调解,开诚布公,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形成和扩大共识.第六,建立督查交办制度.对于上月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问题,下月排查时再次排查出来而没有及时解决的,及时采取发督查通知书或者实地督查的方式进行督查,并将督查情况写出报告供领导阅示,促使问题解决.第七,落实应急处置群体性事件预案.一旦发生群体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迅速抽调人力,赶赴现场,控制事态,引导群众通过合法的、正当的途径反映和解决问题,孤立和分化瓦解煽动闹事的少数人,从而迅速平息事态.
  2.强化服务意识,密切干群关系.防范和减少群体性事件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同心协力,综合治理.其中政府作为拥有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物、代表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的特殊社会组织机构,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社会服务来影响和调节公众的行为.一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网络,努力解决城乡人口低收入和贫困问题.统筹兼顾,避免部分群体的利益损失过大,以保证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调整的相对优化状态.二是通过加强法制化、制度化的规范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则,确立规范、公平、安全的生活秩序.三是采取教育、纪律、法治的手段,纯洁干部队伍,消除群众怨气,取得公众信赖.四是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尤其要集中力量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安居问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农民减负增收等问题.
  3.注重策略,稳妥处理群体性事件.对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既要有预防的措施,又必须讲究控制和处理的策略.一是快速反应,控制事态.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情况骤生紧急,不能因为反映迟、行动慢,使矛盾走向激化对抗,应快速果断地驾驭,及早控制事态的发展.二是梳理信息,稳定情绪.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信息传播混乱,由于秩序的混乱和人们心理状态的失衡以及情绪波动,人们容易偏听偏信.因此,必须一方面揭露谣言,控制信息的混乱传播,另一方面及时披露事实真相,正确引导公众的注意力,理顺群众情绪,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三是宜散宜分不宜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总是伴着群众获得自己的利益为目的,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总是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后面挑拨,在一些群众短时间内难以觉悟的情况下,我们开展协调和化解矛盾工作时,应该分而治之,避免因矛盾交织出现混乱.四是灵活施策,分类处置.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务必要弄清事因、群众心态和现场情况,慎重决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思想认识问题,作好宣传解释工作,帮助群众明晰事理.对群众的不合理要求,要介绍政策,晓以大义.对于极少数别有用心的策划者、煽动者、拒不听劝者,果断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控制和打击.五是分清是非,秉公处理.处理群体性事件必须公正.公正才能明断,明断才能服众.分清是非是秉公执法的依据,不管是何种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处理时务必公正,任何偏袒和压制,都会导致矛盾的激化和事态的恶化.
  四、几点启示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创建“平安江宁”活动已是我们服务“两个率先”的具体内容.治安环境就是发展环境,就是投资环境,社会治安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人们对稳定工作的认识,对维护社会稳定责任的理解,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突出地反映在物质利益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加快发展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个率先”的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需求的具体体现.在着眼谋求人民群众根本和近期利益的同时,也要十分关注谋好人民群众眼前的物质利益问题.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特别是少数群众目前的生产和生活还比较困难,要根据不同困难情况,注重从根本上解决少数贫困群体的问题.当前最主要的一是努力扩大城乡居民就业,特别是落实好农民增收的实实在在的措施.二是坚持开发式扶贫.三是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扶贫济困.高度重视和解决贫困群体问题,是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途径.
  启示二: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靠的是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靠的是各级对待人民群众的真诚态度.基层党组织有凝聚力、有战斗力,就能做到保一方平安.要时时处处重实际、求实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忠诚地为群众谋利益,就能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只有真正解决好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才能切实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这也是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启示三:稳妥处理和有效化解群体性矛盾,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是复杂的.要得到稳妥处理和有效化解,仅靠一个方面的工作是难以办到的,需要实行综合治理.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防止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一方面要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要派出专人参与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也必须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迅速指挥调集机关各部门的精干力量,组成强有力的工作队伍,赶赴工作现场,开展调处化解工作.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宣传的、教育的等手段进行治理, 就可以控制事态,化解矛盾问题,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局面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