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问题描述:

请根据课文内容解答:1.刘和珍做过哪些事?抱着怎样态度? 2.鲁迅对此怎样评价?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0-08-2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解题思路: 记念刘和珍君有关理解
解题过程:
1.刘和珍做过哪些事?抱着怎样态度?
a、预定《莽原》-→追求真理(第一节第二段)
b、“风潮”领袖-→敢于反抗(第三节第二段)
c、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第三节第二段)
d、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第五节第一段)
e、难中救助-→从容善良(第五节第一段)
2.鲁迅对此怎样评价?
a. 不赞成斗争方式,应改变――“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第六节第一段)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b. 高度赞颂——“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第七节第二段)
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c. 将来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第七节第三段)
①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②“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其次,“苟活者”也是说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
d. 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最终答案: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