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第一段中所涉及的古汉语知识?

问题描述:

中第一段中所涉及的古汉语知识?
包括那些字、词、句等等,比如古今异义字?那些是倒装句那些是宾语前置,那个字还有其他用法等等?尽快呀,反正就是教学用得着的古汉语知识,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窃:古今异义,私下里.
2.过:古今异义,错了,错误.
3.缪:通假字,“穆”.
4.西取由余于戎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介宾短语后置,正常句式为:西于戎取由余.后面“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句式也是如此.
5.不产于秦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句式为:不于秦产.不在秦国成长.
6.移风易俗 “移”“易”改变.
7.获楚、魏之师 “获”,战胜.
8.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举”,占有,攻取.“治”,太平,安定.
9.拔三川之地 “拔”,攻占.
10.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西”“北”“南”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北,南).
11.东据成皋之险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据”,占据.“险”形容词作名词,先要的地方.
12.膏腴,肥沃的土地.
13.西面,古今异义,向西.
14.强公室 “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强大”.
15.蚕食 “蚕”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16.皆以客之功 “以”介词,凭借,依靠.
17.客何负于秦哉 “负”对不起,背叛.
18.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向使”,假如,如果.“却”,拒绝,辞去.“内”,通假字,同“纳”,接纳,任用.
20.疏士而不用 “疏”,疏远.“不用”,不任用.
21.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是”,这.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1)东得百里奚于宛,(2)迎蹇叔于宋,(3)求邳豹、公孙支于晋.(4)此五子者,不产于秦,(5)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6)孝公用商鞅之法,(7)移风易俗,民以殷盛,(8)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9)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九夷,(15)制鄢、郢,(16)东据成皋之险,(17)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8)昭王得范雎,(19)废穰侯,(20)逐华阳,(2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22)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3)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注释】
(1)“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缪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2)“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缪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缪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缪公称霸的重臣.“宛”(yuā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3)“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百里奚对穆公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所邻山东、江苏、安徽接界之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戴氏代宋.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4)“邳豹”,晋国大夫邳郑之子,邳郑被晋惠公杀死后,邳豹投奔秦国,秦穆公任为大夫.“公孙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晋”,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陕西翼城县西),约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春秋时,晋献公迁都于绛,亦称“翼”(今山西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晋景公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亦称“新绛”,兼并赤狄,疆域扩展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春秋后期,公室衰微,六卿强大.战国初,被执政的韩、赵、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369年,最后一位国君晋桓公被废为庶人,国灭把绝. (5)“产”,生,出生.“并”,吞并. (6)“开国二十,遂霸西戎”,《秦本纪》云秦缪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里的“二十”当是约数. (7)“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称商君.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奠定秦国富强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被车裂身死. (8)“殷”,多,众多.“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 (9)“魏”,国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晋国大夫毕万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韩景侯、赵烈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内政,成为强国.梁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因亦称”梁”.后国势衰败,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火.“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诱杀魏军主将公子昂,大败魏军.同年又与楚战,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10)“惠王”,即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于公元前325年称王.“张仪”,魏人,秦惠王时数次任秦相,鼓吹“连横”,游说各国诸侯事奉秦国,辅佐秦惠文君称王,封武信君.秦武王即位,入魏为相.于公元前310年去世.此句以下诸事,并非都是张仪之计,因为张仪曾经作为宰相,就把功劳归功到他身上了. (11)“三川之地”,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韩宣王在此设三川郡.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取得韩三川全郡,重设三川郡. (12)“巴”,国名,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战国中期建都于巴(今四川重庆节).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攻灭巴国,在其地设置巴郡.“蜀”,国名,周武王时曾参加灭商的盟会,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区.战国中期建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灭蜀,在其地设置蜀郡. (13)“上郡”,郡名,本来是楚地,在现在的陕西的榆林.魏文侯时置,辖境有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县、延安市一带.公元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县给秦,前312年又将整个上郡献秦.秦国于公元前304年于此设置上郡. (14)“汉中”,郡名,在现在的陕西汉中.楚怀王时置,辖境有陕西东南和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公元前312年,被秦将魏章领兵攻取,秦于此重置汉中郡. (15)“包”,这里有并吞的意思.“九夷”,此指楚国境内西北部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区. (16)“鄢”,音yān,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春秋时楚惠王曾都于此.“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纪南城.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17)“成皋”,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地势险要,是著名的军事重地.春秋时属郑国称虎牢,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属韩,公元前249年被秦军攻取. (18)“六国”,韩、魏、燕、赵、齐、楚.“施”,音yì,蔓延,延续. (19)“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侧或则,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范雎jū”,一作“范且”,亦称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张禄,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对内力主废除外戚专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封于应(今河南宝丰县西南),亦称应侯,死于公元前255年. (20)“穰”,音ráng.“穰侯”,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秦武王去世,拥立秦昭王,任将军,多次为相,受封于穰(今河南邓县),故称穰侯,后又加封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因秦昭王听用范雎之言,被免去相职,终老于陶. (21)“华阳”,即华阳君芈戎,楚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先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故称华阳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故又称新城君.公元前266年,与魏冉同被免职遣归封地. (22)“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23)“向使”,假使,倘若.“内”,同“纳”,接纳.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