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如果题目问“请简要分析作用”该如何作答才能得高分?

问题描述:

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如果题目问“请简要分析作用”该如何作答才能得高分?
要用什么词语加入回答中才能答到点上?
还有:如果题目问“加点词能否删去”的话,又该如何作答才能答到点上?又该在回答中加入什么词语才能多得分?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1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
【答题格式】 此文是一篇 .
【备选答案】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备选答案】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答题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要求】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题格式】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答题格式】文章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了……的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
【答题方法】(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备选答案】线索(明线和暗线)
【答题方法】找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
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答题方法】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
【答题方法】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答题格式】:(1)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备选答案】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备选答案】(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答题方法】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备选答案】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备选答案】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
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备选答案】\x09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答题方法】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格式】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备选答案】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6、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相关知识】 了解四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两个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
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B、侧面描写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7、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题格式】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18、语言赏析或广告
【试题类型1】 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试题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答题方法】(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答题格式】 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19、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答题思路】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题方法】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0、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题方法】 A、能或否
B、如果是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如果是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如果是词语,先说明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如果是句子,应该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1、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题方法】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2、文章写作特色
【答题思路】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答题方法】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答题思路】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答题方法】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
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 回复:语文答题公式
(三)句子含义的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加强语气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5.说明
●类型1
三、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
●类型2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XX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XX主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引起读者兴趣
题目的理以XX为线索,体现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表达了XX,反映XX主题(情感)
首段作用 :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课时练P3